修之障 |
||||||||||
邱長春祖師
降 第十一章
酒色障 自古言:「酒不醉人,人自醉;色不迷人,人自迷。」酒飲穿腸亂性,色欲耗精傷身,盡皆蝕靈髓而禍靈智。 從古至今敗毀在酒瓶下者不知何數?世人為了暢飲作興,但卻難以不被酒毒所侵害,導致亂性,滋生不當的行為。如口出惡語,唇舌傷人等等,因而互植怨因。又如貪杯霍飲,酒精中毒,身軀受損成疾等等,時有所聞。如此的種種現象都在警惕世人不可耽於貪杯,但世人卻一味沉溺,忘了一幕幕示現於眼前的果報下場,終於毀於酒毒之中。 另言至色欲。色在世間是人之一大考驗,故有所謂色關之說。但迷者往往難以把持,貪圖邪淫,以致受陷於色關之中。有言道「色字頭上一把刀」,世人常為一時淫欲,毀了一生名節,或身陷紅粉仗中,身敗名裂才知悔恨,卻已為時已晚矣!世人應知,沾惹之後而使風波不斷者,唯此一「色」而已!故斷除此障即可去除種種魔考,平日生活及道程才得安康順遂。 酒色在修行者而言,絕對是嚴重傷害心性之凶刀,若犯此二障,道基必毀,修行難成。吾舉一故事為例,以惕修者。從前浙江境內有一陳姓讀書人,平常喜與友人小酌兩杯,本是藉酒助興,吟詩作對,或舒憂解悶,但日久沉於酒酣之中。又受友人誘邀,常至酒樓揮霍。一日酒醉回家,一聽父母妻子質罵,因酒已亂性,難以克制,故出手打人,父母妻兒盡皆受傷,就這樣家庭因此破裂,陳氏終也因酒癱身疾潦倒於街頭。此例明示世人勿貪酒敗色,莫於酒色國度中自逞。 酒本養身療補之物,色則有傳宗接代之神聖使命,卻因世人沉淪陷溺,導致在不自覺中自我身心毀滅,期世人寡欲清心則無此障害。 七真邱長春祖師
登台 第十二章
無明障 無明即是意識所不及之處,亦是心中難以徹知之闇昧處,因而此處的來由即有突如其來之莫明所以,如煩惱憂慮、急燥意亂等種種現象。但此處雖然是不知其所以然之莫明,卻也是業力所生,業力來自八識田中之引生,因此一但境界現前,自身則無明起法,形成障礙。 無明障一起則如野火燃燒,一發不可收拾。因為無明是無法自覺其來處,故也無法在其出處即予以截斷其衍生,故無明一起則將引動其他業力,業力之造作薰習再成業因,業因遇境又起動業力,如此形成惡性循環不息,以致心性日昧,智慧漸減,靈體日受蒙蔽,日常生活的事物則難以理智面對,容易意氣用事,因此一但無明障起,則火性大發,功德林因而焚毀殆盡。 無明障是最易影響靈心,帶動身行造成錯誤的行為,因此如何止斷無明衍生就成為問題的所在。無明雖是凡夫與生所俱,但無明障之緣生離不開八識田中的種子習氣,因此修子必須守心淨化靈識,將八識田中的業因種子根除淨釋,如此引動無源,遇境不起;再加強自性修練,將佛性昇華,使心境永處於清靜的境界當中,達到無罣礙之自在,則無明障將消失不存。 修子在道程中受無明障礙是難免之事,唯在初始階段應以多行善功加以調和,或清心寡欲以免引生浮燥,或謹慎戒行以免引動亂源;然而若能藉由各殊勝法門精進靈心智慧,將無明障淨除,如此所修功候才能漸達成效,也不致修至終來受諸障牽掣,永在此業力圈中翻滾不息。 七真邱長春祖師
登台 第十三章
妄語障 語言乃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,藉著語言所代表的意涵才能達到心靈溝通,進而了解對方。但在人世間時常見到人們藉用言語互相攻訐,或藉以妄言迷惑,以達其私己之目的,將原本賦予溝通心靈使命的語言不但未加以善用,反成招引惡業的源頭,如此之為,世人豈是不智乎? 所謂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,在身、口、意三業之造作中,口業之造作可謂多而顯明,而其報亦甚速。《孟子》曰:「惡聲至,必反之。」此言惡語出口必反撲自身。故言語須經三思,否則一但惡語出口,即會立時受到口業之報,因此必須謹言慎行才不至落入口業之罪愆中。 修道人妄語則是忘道,因為妄語失真而離道,因其離道,故不生智慧而成魔障。其影響所及甚為廣泛,非僅止於己身所受而已,還更影響到周遭人事物,甚而整體皆可受其波及。在心識而言,妄語即是產生我執我慢,思想亦成偏差,一切正知正見皆不能融為己身觀點。因而言行日漸乖悖,靈智日受障蔽,善根也日漸受蝕,本性則因此終將淪入魔道之中。 蓋,修行人慎莫有妄執之念,應時常自我惕勵是否昧理偏行。在初時應順應因緣,避免諍論,以求渡修為根本。應知理義通貫於事中,雖然個人所處環境,觀點角度不同,因而悟境不同;又個自資質之關,且因緣有別,何時入於理境又有不同,因而在道理的相對不同體悟下應避免妄語的出現而形成道程的阻礙。再則要破除妄執之念,對事理的體認應從宏觀的角度,以此精進智慧,達到融通、超越是非之圓滿境界,則可消除妄執之念而可使妄語之口業從根斷除。 修子若不出妄語則代表精修有成,也代表心智成熟。若能修至心性清淨,內德圓滿,則不但無有妄語口業障道,反而可使言語句句皆善,因而立言豎辭於後代,益人無數,而成就永世功德。 七真邱長春祖師
登台 第十四章
短見障 「短見」有兩義,一者是眼光狹隘,見解膚淺。一者即是想不開,尋短之意;亦即是無法面對世事,難以解決消融,因而自我了結。如今社會諸種現象橫生,「短見」的現象時有所聞。然綜其現象,短見之尋求者以為就此可以了脫,更可以逃避現時所必須面對的事情,然而思此圖者雖是非理,但卻又忽略了生命無價,任誰也不該依非正法之途,斷止其生命延續。 世俗眾生皆各揹負無形業力,在面對周遭種種不同際遇之個業與共業衝擊下,若超過其能承受範圍,必然使心識雜亂,理不明、智不開,因而有異常的精神狀況發生,此時尋短之念頭一閃而逝是大多數人共同的現象。然而既稱「短見」,則其業力的來源正是來自當初眼光狹隘的膚淺見解,或是近視短利的行為所致,亦即是未能圓滿終始的偏差造作。為何如此,此皆是世人對事情看得不透徹,僅是著相而不作義解,或僅知色有而不識空無,亦是未能智觀一切變化過程,而僅受惑於這色身之根塵接觸,因而無明障重。 短見之障,修道者也常落入其障礙瓶頸,輕者智蔽無慧,對事物處理不完善,易造成攻訐爭端,人事紛爭,就連本就興盛的道場也會漸漸四分五裂;重者即生命未能圓功,修行永遠不及格。短見障若不能在每一個修行者之心中淨化、斷除,則將是摧毀善道圓成之一顆不定時炸彈,波及甚遠而超乎想像。 蓋,修行人於我行、我思皆須時予返照觀心,識斷一切非正法之言論觀見。須了解理事一體,理由事顯,事由理成,唯用一心參悟透徹。修行若遇有難以解決之不明疑惑,莫使其久存,以亂人心智,應即時請益善知識指點迷津,再加以實踐力行,如此修者即可自我解脫於各種困境之中矣! 七真邱長春祖師
登台 第十五章
疑心障 疑者猜忌,因自心中已有無明,故遊移不定,難有明確。疑心者對事理即難以理性審辨,行為則易生乖違。所謂「疑心生暗鬼」,心中不夠光明磊落,致使心生闇昧,因而處事也常違離倫常道德,別人的善心好意也常會被誤會為惡意不仁,此是疑心之病態所致。 以前懷山一戶富家顏氏,為人原本就難與他人植結善緣,又因財勢雄厚,總認為自己與眾不同,遇有他人求助則常刻薄言激。不但是一位見善不為者,還常出言取笑善施者是愚痴。在鎮中顏氏為人處世遭人諸多唾棄,誹議四起,然而顏氏聞之卻毫無感覺,依然我行我素。 一日顏府門外來了一苦行僧,經過顏府門前,望了一望,站立於顏府門外。家丁見狀上前查問,並予驅趕。僧人慈顏笑道:「吾今甚是機緣,想與爾家主人一見,以了夙世未了之因緣,還請施主代勞傳達。」家丁見僧人言中頗有玄機,不敢怠慢,立即往告主人。顏氏聽後心中充滿疑惑與好奇,定要看一看這個和尚倒底在玩什麼把戲? 顏氏往門外走來,一見此僧,心中想著:「此僧看來甚是眼熟,好像在那裡見過,但見其穿著又不像我認識過的人呀!」就在顏氏極力的思索中,僧人上前用手在顏氏頭頂猛力一打。顏氏驚醒,再次望著眼前這位僧人,突然恍然大悟:「此人不就是十數年前我在邊疆從商之際,受到盜匪掠奪,險遭害命,是時有人一弓箭射向盜匪,救了我一命,此人不就是當初救我的那個獵戶嗎?」顏氏想起了前因,但剎那間卻是因為自已的疑心病,對僧人的來意大感不善,於是出言問道:「你今日是否要來討以前我對你的承諾,以及向你竊取的那批皮貨。」僧人仍是慈顏笑道:「吾與你因緣甚深,今逢緣機,乃不忍你將受劫而遭亂民劫殺,因此路經此地,隨應此緣,特傳達以釋宿因。還希施主能早醒悟,莫再執重財物,宜多植善緣,廣種福田,方能福增而消災解業。」顏氏聞僧之言,心中怒起,斥罵僧人:「別假惺惺,要來討回什麼東西都沒有,如有不甘可去告我啊!」 僧人見顏氏已是疑障入識,無可救藥,但仍心慈從僧衣中拿出一錦囊,希顏氏收下,在危急之際可觀之而行,自能避開劫難。言後,僧者大笑,揮袖遠去。 顏氏見狀仍是疑神疑鬼,恐僧人不久會再來索討財物,心想如不除去此人恐成大患,故一不做二不休,暗中命他人從後追殺僧人,以保己一切所有。 僧人乃上智者,早觀透顏氏疑心障深,必將加害之,因此僧人並未遠離,而躲到郊外荒廢廟宇,暫避劫關。話說顏氏因不聽僧者忠告,終在自己疑心障礙下,難蒙福祐脫劫,終在政亂中受到叛民搶奪殺害,命喪黃泉。 故事已明述,人心本有明亮之燈,但總因為疑心,導致明燈遭滅,黑暗無光,在這無光明之路程中,何能不受阻絆牽掣?故世人處世應謹慎摒除疑心障,修行者更要謹慎疑心障毀了修道基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