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─綱繹大解

 第二章

尋找適合自己修行法門

依教規作修之師

修行需有明師教導

修行需茹素

修行要懂得轉念求得心靈解脫

九十七年元月八日丁亥年十二月一日

彌勒尊佛 降

著書:尋找適合自己修行法門

前述在家居士修行的基本入門修行,今日再來針對修行之人需要尋找適合自身的法門。

首先要知道,為何需要尋求法門來作進階專一修行,這好比求學要師承教導一樣,因為「人」生活在這假相、假境,諸般誘惑太多,又心靈很容易受到這些外境迷惑,導致心靈迷失,是以尋求適合自己資質習修的法門,是必要的事。

而在求法修行第一要素,則是先在觀聞身行都能夠入法,才來作取法精進。好比現今修行各宗(釋道儒耶回等宗教)修行法門,皆有殊勝教義,這是給予現今世人善巧方便法門,欲修者可試著先接觸,多聞、多聽、多參與其各項習修活動,漸次能在沐法後有所認知,心靈都能得到法被安祥,這時就可擇取法門作為精進專一修行了。

一般修行,不論是經典、文字妙法,都還是需要從教義殊法中得真開悟。很多修行者,在基礎未奠就分心,如似投石問路沒有堅定的心,常是失去道心主見,又常有初修習法者,遠山求仙,無法定心定性,一門深入專一不退終還是難能成就,宜知諸事先要有心求法,這是修行者需明白與警惕。

今末法時期大道普降,殊法方便應運而生,世人修行可說依止非常容易,就怕自己無有堅心、無有恆志。要明白處處皆有危機,身心若不能時刻把持,修行很易墮落,慎啊!

回本頁頁首

九十七年一月十五日丁亥年十二月八日

彌勒尊佛  降

著書:依教規作修之師

前大解述說尋找適合自己資質的法門,這回來述談入門求修。

在對一個剛認識與接觸修行法門的人來講,首先是修行者可入教門研悟習法,然各宗各教必有其戒規給予修行者作為言行心性上的依循。然不論任何戒規,皆是為使修行者安撫心靈,不致造作罪業或受誘惑迷失自我,導致沈淪。

各宗教義殊勝法雖有不一,但萬法歸一實出同源,修行者對教門戒律要先行克守,因人之身心隨境變化,如果沒有用戒規來制衡自然易受諸境牽制,修行必定容易犯過。修行者要如何漸次達到修行進步,端看戒規守得如何。

修行是將正邪對錯、是非取其正理作修。故修行者若已知尋法修行,或已入門修行,對這門守戒守規是非常重要。因修行必受諸般考驗,凡若顯諸逆境考驗或誘惑著修行者,就是由戒規的修持破解,是以守戒為師才能修法無礙。

回本頁頁首

九十七年三月十一日戊子年二月四日

彌勒尊佛 降

著書:修行需有明師教導

在修行的過程中,是由凡俗不懂、不解修義下漸次經由各種因緣了解修義。這如同嬰兒剛學習走路一樣,或是小孩剛開始學習認知事物相同,而這初步,都是在似懂非懂,逐漸接受親人、老師、周遭人等開導,才得以學會走路、學會了解。

故修行若是沒有一位明師的教導,勢必在修行道程,遭受諸般迷惑,致使修持難有精進,甚至退步。

說到明師指導,也可說是修行人道程成就很重要的事,如果沒能找到一位好的指引明師,則可能修行道程波折不斷,成就圓滿障礙自多,那為何要明師教導?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,就像人為功名求取,能夠更上一層樓,定會尋找一個可以帶領我們考取心中理想目標的教導老師,如此說就應更能明白,修行求得明師是非常重要。

雖說明師指導重要性,但也要知道「師父引進門,修行靠個人」這個道理,如果明師教導,但個人又不願接納、不去徹悟,就算明師近在眼前亦也毫無幫助。

回本頁頁首

九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戊子年二月十一日

彌勒尊佛 降

著書:修行需茹素

講到修行要茹素,多者甚覺敏感,但這確實是修行者必需實踐的一大要義。

何以說修行需要茹素?首先來探討天地賦予生命真諦。

凡降生於人間萬物,所賦予的生命,皆有與人相對等的生存權利,而這個生存權力非任何人能夠剝奪,而人的靈性為萬靈之首,才能有能力發揮無窮盡靈智。人世間雖賦有其各自因緣福報,奈也因為人靈智高居萬物之首,導致心慾妄貪無止盡,貪圖口慾形成同生共境互相殘殺,這是已違天賦,更是萬物居首之人無明的造作,性德仁德逐漸消減,將原賦根性添下種業之機,實違背了先天靈性。

修行就是要返璞歸真,將原本性德找回來,故茹素者才能仁心顯德。要知道修行不茹素,不只會落入造作罪業機會,更還會因食葷肉遭其業感,反害身心靈,尤其是先天原本靈性會遭侵蝕,終致沉淪。

萬物既是因緣聚會,必都各隨業而來到這人世間,若食其肉,何不就相對的牽引其業侵身,如此說明道理簡單淺白,但要真正用心去領悟去深行才是智者。修行之人對萬物都需視同一體,所謂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啊!

回本頁頁首

九十七年三月廿五日戊子年二月十八日

彌勒尊佛 降

著書:修行要懂得轉念求得心靈解脫

今特別再來述解,修行要在心念上作「淨化」這一門功夫。修行為何需要淨化心念呢?

道理在於,一般俗眾生活,從居家到外界任何的接觸,都必定會在諸等不同境景,產生不同觀感見解。這好比人與人交往,人際相處必定會有不同想法、不同作風,導致心念罣礙。居家生活諸等事情,又何不是有如此之現象?就因心念不能融入其它不同思維,自我之意念執著終使心不得平靜,心一起伏,自然不淨(靜),而又隨著執著罣礙不除延生諸般痛苦。修行非止於外在,端正身心求個解脫這才重要。

凡一切動念,心是主,明白痛苦處就不會在無明無知下過日子,世間人總常誤認為,身為帝王者衣食無缺無憂無苦是至尊至貴至富,而以為富貴榮華者無憂無苦才是最大福報,誤將窮苦認為是苦,其實是心不得清靜安寧者、放不下者,才是真正的苦啊!

如何從修行得到真正的解脫,一切基礎從「心」開始,逢諸逆境、逢諸惡口都要轉念成智。因為一般人,都最容易在心念上轉不過來,不從智求悟求解脫,必易落入境景諸苦折磨,倘若能從一切事境,用智去判斷,則必能先洞察知因而避免果報形成。意念一轉,心得開悟,怎會有苦受之業。是以修行,是在身外感受、心內感受求取不染不著,如此修行,可說身無礙、心無掛。

回本頁頁首

回修行綱繹大解目錄

上一頁
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