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─綱繹大解

 總綱語錄

總綱語錄(一)

總綱語錄(二)

總綱語錄(三)

九十七年六月六日戊子年五月三日

元始天尊  降

總綱語錄(一)

著作修行一書大綱淺繹,在佛菩薩大釋解說已盡,將修行初入基本明白闡述,書著不分老幼或學歷高低,都能參閱啟發而得法益。

言說修行這門功夫,覺者、悟者無分別心、無高低心,但往往都是在初習修者很容易在難分辨正知見。非正知見下,導致修行常受制在言語文字上,這是有心習修者需要謹慎的問題。修行不是在言語或文字上去爭、去迷、去執著,要知修道非是大談論道,真修唯是一心用功夫,這才是能達究竟。

人身難得亦珍貴,當是要對社會國家與全人類有所貢獻,修行就是要為人者知立命,正行不偏,心正不邪,將原有光陀純淨根本性顯露。身行、心念皆會影響慧命,故若難依正心作行,這將延生輪迴不斷,而要出脫凡俗入聖,若不自心作責作修,何達聖境呢?蓋世眾不論男女老少,只要能在觀閱修行一書用心體會,用心作修法益將佈滿,豁然開朗,修行不難端在有心、無心去一探究竟,難脫業海苦淵。

回本頁頁首

九十七年六月廿四日戊子年五月廿一日

彌勒尊佛  降

總綱語錄(二)

闡著修行一書,綜合俗世人性,以最淺白真理來解述修義。

說修行實不離觀心修心,而身行如果離開了這基本作修,那恐隨這塵業束縛永難解脫。

何故需有觀心修心作修?凡眾可自我回想,這心何不在一切境景之中,如浪波濤、如湖起漣漪,亦若非外力,境景怎能起漣漪?因此心念是每分每秒在轉動,是會隨著萬相(象)延生,迷惑(戀)諸非實,沉落貪嗔痴三毒,而這三毒是毒藥,必定會拉著心念偏離原本純淨心性落入污染,時作觀心就是要從一個「覺」字了義。

所謂觀自本性,自有其道理,人性本如乃無生無滅,但凡身降生自然隨心使性生滅淪落塵世,明白這道理,修心就不能馬虎、不能不謹慎,如出離這兩個步驟,那就本末倒置了,其實修行廣義深遠,如不深切參悟,也難達究竟。話雖如此說,卻不能不去理解為何要修行。

再簡單的解繹基本根本,不作實修要如何出離凡俗境界。書著至今,皆詮繹著為人處世基本修行,再多加述心性修行,雖然不是深奧難解,但功夫要修起來,可就端看是否能明義去修了,語錄言勉。

回本頁頁首

九十七年七月一日戊子年五月廿八日

大勢至菩薩  降

總綱語錄(三)

修行書著將對修行的認知概念,統一作規律性、整體性淺繹闡述,其中包含著為人處事應克守的基本,再漸次的解繹出人心、人性的毛病,而淺述方便閱讀者容易明了無礙,今將書著作一語錄,解繹修行最後基礎功夫。

這功夫之修,就是修持十善業與六度,所謂六度有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一:布施有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是謂度慳貪。二:持戒有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是謂度毀犯。三:忍辱有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是謂度瞋恚。四:精進有斷精進、修精進、求化精進是謂度懈怠。五:禪定有身定、口定、意定是謂度散亂。六:般若有生空智、法空智、一切智智是謂度愚癡。此六度修行乃修行達至究竟涅 槃,故修行不可缺失功夫。

凡眾本都具備大智慧,但沈淪在這五濁惡世當中甚久,故將原本光陀智光蒙蔽,又根本心、根本性也隨這塵境污染迷惑,導致難予回歸本如。蓋修行書著乃應因緣,降著延傳來作普化,啟發世人智光萌生,不受塵世假境、假象迷惑,以早修行了脫塵世苦海。

再言道修行是要修行者用根本心、根本性去脫離煩惱,達到清淨之境界,為何世人煩惱不斷呢?因凡身接觸假相一切非是永久境、相、物,一味的執假為真,久受污染下心性皆漸難保純真。是以入門修行從基本修行進而認真作修,應隨著最基本漸次體會領悟,然後深行十善業與六度的修行,如此才能真正達至究竟解脫。若依語錄作修,法益佈滿自在無礙,更能尋根歸元。語錄淺述至此,尚寄世人多返觀自照本心、本性,莫 再沉戀塵境苦海。

回本頁頁首

回修行綱繹大解目錄

上一頁

下一頁